漯河:源汇区积极探索“信用+非现场”监管模式 打造跨领域协同监管“源汇样板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21 17:14:56|来源:源汇区|专栏:信用动态

分享到

为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快提提升信用行业治理能力,漯河市源汇区聚焦交通运输企业非现场检查、非现场执法、非现场管理等监管领域新要求,运用公共信用信息评价结果,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“信用+非现场”跨领域协同监管模式,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了“源汇样本”。

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率。依托信用河南和源汇区智慧交通监管平台,探索建立“信用+非现场监管”新模式,创新非现场检查、非现场执法、非现场管理等工作举措,对全区120余家企业,6000余辆货运车辆实行人、车、企的全链条安全管控,严厉打击超速、疲劳驾驶、未经许可和超越许可事项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;通过智慧交通监管平台智能预警功能,在实现有效降低监管成本、有效提升违法违规行为问题监管覆盖面和时效性的基础上,更能对问题隐患突出和企业采取警示、通报、约谈、重点监管等措施,实现智慧监管、信用监管、分类监管。2025年以来,该平台已预警超速2539次、提醒司机疲劳驾驶267次,对违章较多的车辆约谈24次。

非现场执法对企业“无事不扰”。源汇区结合省公共信用信息评价结果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名册制定“信用+非现场监管”分级分类监管企业名单,依据信用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。对存在突出问题和隐患的企业及车辆,采取警示、通报、集中学习、约谈和重点监管等措施,形成有效约束;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车辆,采取减免现场检查、减少非现场监管等激励措施,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。差异化监管措施,使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。 2025年以来,向企业发送因违章数量较多,信用数据降低警示25次,通报企业5次,约谈企业2家,并对信用良好、无违章记录的企业和车辆的精准监管,减少现场检查频次,有效减轻企业负担,加强质量帮扶,促进公平竞争,持续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。

积极推行信用激励措施。随着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,信用+审批”明显提速增效,在审批环节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车辆推行容缺办理、网上秒批等绿色通道。通过对企业进行更加精准的分类监管,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更多便利和支持,对于信用较差的企业则加强监管和处罚,这种差异化的监管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,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信用带来的便利,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和自律能力,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。2025年以来,已容缺办理营运车辆道路运输证相关业务269次,网上提交59次。

广泛推广形成行业共识。开展行业会议与培训,结合年度工作会、企业安全培训等,邀请发改委信用办同志解读“信用中国信用记录如何影响监管频次”实操内容,发放图文手册。在源汇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宣传角,提供图文折页,同时在窗口设置信用查询指引,加强政务服务场景渗透。协同开展政企合作推广,区交通局、运输物流企业联合在企业内部培训、司机社群中转发,鼓励企业自主宣传信用合规的益处。通过以上方式,辖区行业主体清晰了解行业监管规则,提升了公众对交通效率和安全模式的认识,推动形成“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”的共识。

下一步,漯河市源汇区将进一步健全完善“信用+非现场监管”模式,深化信用数据融合应用,构建智慧监管与信用惩戒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,努力为全市跨领域协同监管提供更加精准的“源汇样板”。

文章搜索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